熱點新聞
重磅!一文讀懂《綜合運輸服務“十三五”發展規劃》干貨|最前沿
今天,交通運輸部官網發布了一則新聞——《綜合運輸服務“十三五”發展規劃》印發,從十一個方面升級綜合運輸服務。
消息一經發布,便引起諸多行業媒體廣泛關注,第一物流全媒體?現代物流報(微信:cn156news)小編也是第一時間被深深“吸引”住了。
所以,結合中國交通新聞網刊發的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關于《綜合運輸服務“十三五”發展規劃》(簡稱:《規劃》)的解讀,小編就來和您一起看看這樣一項重磅新政都有哪些干貨潛藏其中。
《規劃》為啥牽動人心?
尤其牽動物流人的心?
服務是交通運輸行業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的根本目的?!兑巹潯返某雠_,自是要在服務供給側上做好改革升級工作。
據悉,《規劃》提出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慧智能、安全可靠、綠色低碳5大類、45項具體指標。而為確保實現發展目標,《規劃》還提出11個方面共45項重點任務。
規劃的推出牽動很多人的心,尤其是物流人的心。至于原因,則可從如下五個方面去加以解釋:
①從重要程度上說:《規劃》是交通運輸大部門體制改革后,制定的第一個綜合運輸服務領域的專項規劃,其意義不言自明。
②從制定初衷上說:《規劃》要著力構建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智慧、安全可靠、綠色低碳的綜合運輸服務體系,這一服務體系的建設作用巨大。
③從發展目標上說:《規劃》提出諸多目標,其中關于“重點快遞企業省會及重點城市間快件72小時投遞率達到90%”等,物流及相關企業必須做到心中有數。
④從舉措升級上說:《規劃》明確交通運輸部將從11個方面全力打造綜合運輸服務升級版:
a. 建設統一開放的綜合運輸市場體系;
b. 提升綜合運輸通道服務效能;
c. 提高綜合運輸樞紐服務品質;
d. 構建便捷舒適的旅客運輸系統;
e. 建設集約高效的貨運物流體系;
f. 發展先進適用的運輸裝備技術;
g. 促進開放共贏的國際運輸發展;
h. 加強運輸從業人員職業化建設;
i. 深化運輸安全保障能力建設;
j. 推動“互聯網+”與運輸服務融合發展;
k. 促進運輸服務與相關產業聯動發展。
⑤從行動、工程上說:《規劃》提出12項專項行動和推進工程,且多項內容都與物流戚戚相關:
a. 快件上車上船上飛機 (小編注:快遞企業美了!)
b. 綜合運輸服務示范城市
c. 公交都市
d. 多式聯運
e. 公路甩掛運輸(小編注:甩掛運輸政策還有新福利)
f. 城鄉交通一體化
g. 貨運車型標準化
h. 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
i. 一卡通互聯互通(小編注:收費站以后再不用排長隊了?)
j. 汽車維修信息公開與電子健康檔案
k. 互聯網+運輸服務(小編注:車貨匹配平臺可以笑了)
l. 12328服務暢通
我國綜合運輸水平如何?
未來面臨哪些新的挑戰?
“十二五”期,我國交通運輸行業堅持科學發展,著力推進綜合運輸體系建設,開創了綜合運輸服務工作新局面。具體表現在如下:
①運輸供給能力穩步提升。2015年,全社會客、貨運輸量分別達到194億人次和410億噸。高鐵旅客周轉量超過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總和,港口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航空運輸規模穩居全球第二,快遞業務量達到206億件。
②客運便捷化程度不斷改進。全國建成一批集多種運輸方式于一體的綜合客運樞紐,旅客換乘更加便捷,高鐵客運取得突破性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快速公交系統(BRT)加快發展,民航航班正常率穩步提升。
③貨運組織模式不斷創新。多式聯運發展取得初步成效,鐵路快運班列等快速發展;公路甩掛運輸試點穩步推進,航運中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郵政快遞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④裝備技術水平穩步提高。高速鐵路、重載鐵路技術取得跨越式發展;插電式混合動力、純電動等新能源車輛在城市公共汽車和出租汽車領域加快應用;客運、貨運、車船租賃及維修等領域O2O商業模式蓬勃發展。
⑤運輸安全生產形勢穩中趨好。鐵路安全基礎進一步夯實,道路交通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海上突發事件搜救成功率保持較高水平,民航運營安全持續穩定。
⑥發展政策環境不斷優化。交通運輸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深化,事中和事后監管不斷加強;交通運輸大部門制改革持續深化,綜合交通運輸規劃、運輸服務安全監管、客貨運輸組織保障等方面部門間協同配合力度不斷加強。
但是,“十三五”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是深化“四個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戰略布局的關鍵時期。
如此“新形勢”下,自然也對綜合運輸服務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具體來看則體現在五個方面:
a.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要求加快提升綜合運輸服務能力和水平;
b.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要求加快改進綜合運輸服務效率和品質;
c.支撐國家重大戰略,要求加快調整綜合運輸服務結構和布局;
d.把握深化改革新形勢,要求加快完善綜合運輸服務治理體系;
e.順應“互聯網+”新趨勢,要求加快創新綜合運輸服務模式和形態。
不難預見,“十三五”期間,我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將進入基礎設施“大建設”與綜合運輸“大服務”并舉并重的新時期,進入以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主要特征的發展階段。
此間,我國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需要轉變發展理念、調整工作重心,主動適應和引領服務需求加速升級、服務模式加速創新、運輸結構加速調整、市場資源加速整合的行業發展新態勢。
從體系建設到工作落實
九大緊要問題必須厘清
▇ 問題一:如何構建節約高效貨運物流服務體系?
持續推進傳統貨運業轉型升級,更好發揮交通運輸在物流業發展中的基礎和主體作用,是“十三五”期間綜合運輸服務的重點任務。
①推進多式聯運加快發展。著力構建設施高效銜接、樞紐快速轉運、信息互聯共享、裝備標準專業、服務一體對接的多式聯運組織體系,重點發展以集裝箱、半掛車為標準運載單元的多式聯運。
②推動甩掛運輸全面發展。重點推進跨區域甩掛、企業聯盟甩掛、網絡型甩掛、郵(快)件甩掛、干線運輸與城市配送銜接甩掛等主題性模式加快發展;鼓勵創新“掛車池”等新興物流服務,支持發展長途接駁甩掛運輸,鼓勵發展掛車租賃、掛車互換等業務。
③統籌城鄉配送協調發展。完善城鄉配送跨部門協同工作機制,引導企業發展統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等集約化組織模式;推進農村物流資源整合與協同開發,推廣“多站合一”的農村物流節點發展模式。
④引導貨運企業轉型發展。鼓勵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兼并重組、協作聯盟等方式做大做強,推動形成一批技術水平先進、組織集約高效、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現代物流企業;引導傳統貨運企業向上下游延伸服務,與其他產業聯動發展、跨界融合,加快向綜合物流服務商轉型。
⑤鼓勵專業物流創新發展。完善冷鏈運輸全程溫控相關技術標準和服務規范,推進船舶管理、船舶代理、水路運輸代理等傳統航運服務業創新發展,提升郵政收寄投遞、全程時限、跟蹤查詢等服務能力。
▇ 問題二:如何加快提升綜合運輸通道的服務效能?
《規劃》提出,加快提升綜合運輸通道的服務效能方面,要適應國家綜合運輸大通道建設要求,優化通道內各種運輸方式服務結構,推動各種運輸方式運量的合理分擔。
①優化通道內運輸組織網絡。加強綜合運輸大通道內鐵路、水運能力建設,優化道路運輸網絡的層級匹配;有序推進各種運輸方式節點體系和重點樞紐場站建設,完善集疏運體系。
②創新通道運輸組織模式。依托綜合運輸通道,發展旅客聯程運輸、貨物多式聯運等集約高效的運輸組織模式;支持發展“空鐵通”“空巴通”、鐵路貨物快運班列等服務模式;引導民航企業和郵政快遞企業發展全貨機、支線航空貨運,穩步推廣貨物空空中轉、航空快件中轉集拼等業務。
③構建通道聯運服務系統。依托阿拉山口、霍爾果斯等陸路口岸,廣泛開展對中亞、歐洲等地的公鐵、鐵水集裝箱多式聯運;依托長江黃金水道,鼓勵發展集裝箱、大宗散貨、汽車滾裝及江海中轉等多式聯運;依托京津冀、長三角等城市群航空貨運樞紐及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完善郵政快遞分撥中心布局,大力發展空陸聯運,探索發展鐵路馱背運輸。
④推進通道運行協同管控。推動建立跨方式、跨部門、跨區域的通道運輸服務協調聯動機制;建立通道內各運輸方式間信息開放共享與互聯互通機制,推進運輸一體化統籌調度;完善通道內交通應急處置工作機制,統籌不同運輸方式應急聯動響應,提高協同保暢能力。
▇ 問題三:如何提高綜合運輸樞紐服務品質?
“十三五”期間,綜合運輸服務將推動建立標準統一、功能融合、運營規范、服務高效的綜合運輸樞紐體系。
①提高綜合運輸樞紐規范化服務能力。建立綜合運輸樞紐統一規劃、一體設計、同步建設、同期運營、協同管理的聯動工作機制,規范運輸方式間的交通標志指引、標識管理,推動鐵路、公路、民航、郵政、城市交通等服務標準在樞紐內相銜接。
②拓展綜合客運樞紐多元化服務功能。優化樞紐接駁服務,推動各種運輸方式互設自助售票取票設備,探索開展旅客“行李直掛”和跨方式行李聯程托運等業務。
③提升綜合貨運樞紐集約化發展水平。優化貨運樞紐(物流園區)規劃布局,推進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建設,鼓勵鐵路貨運站場向綜合貨運樞紐和物流服務中心轉型升級,支持貨運樞紐(物流園區)與區域內產業互動。
▇ 問題四:如何統籌各種運輸方式裝備標準協同應用?
《規劃》明確提出,統籌各種運輸方式裝備標準協同應用,提升運輸裝備的現代化水平。
①大力發展多式聯運技術裝備。推廣標準化、集裝化運載單元和托盤,推進集裝化單元裝載機具以及大型轉運吊裝設備、非吊裝式換裝設備普及應用;支持企業研發應用鐵路馱背運輸平車、半掛車滾裝專用船舶等多式聯運專用載運裝備和機具,提升運輸裝備的通用性和現代化水平。
②大力推進貨運車型標準化。加強貨運車輛公告、生產、檢測、注冊登記、營運使用等環節的標準銜接,完善掛車、汽車列車等技術標準,推動建立營運“多檢合一”及“結果互認”工作機制。
③推進專業運輸裝備技術升級。完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鐵路動車組技術標準體系,推廣應用大容量、低地板公交車輛以及空調車、無障礙化公交車輛,推進國產大飛機投入試運行。
④積極發展節能環保運輸裝備。落實對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政策措施,鼓勵研發專用車型,推動完善加氣、充換電等配套設施;以城市公交、出租汽車、郵政快遞等領域為重點,大力推廣應用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
▇ 問題五:運輸服務如何引進來、走出去?
圍繞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深化對外交流與合作,需要提高運輸服務“引進來”“走出去”的能力和水平。
①統籌集裝箱國際班列協調發展。有效整合中歐、中亞國際集裝箱運輸班列資源,推動形成“統一品牌標識、統一運輸組織、統一全程價格、統一服務標準、統一協調平臺”的中歐班列國際物流品牌。
②完善國際運輸互聯互通網絡。圍繞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以及中巴、孟中緬印等經濟走廊,推進國際道路運輸雙、多邊協定的制定、修訂和簽署實施,推動形成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運輸走廊。
③推動陸路口岸通行便利化。加強口岸國際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基礎能力建設,推動形成運輸管理、邊檢、海關、檢驗檢疫一體化與“一站式”的陸路口岸通關模式。
④拓展國際航空航運市場。統籌研究國際航空運輸開放政策,鼓勵國內航空公司開拓國際市場,積極推進境外落地服務。支持國內機場集團“走出去”,通過托管、參股等形式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適宜條件的機場管理。
⑤支持跨境寄遞發展。推進寄遞服務與跨境電子商務聯動發展,完善國際郵件處理中心布局,支持建設一批國際快件轉運中心和海外倉,開發國際航空快遞專線。
▇ 問題六:安全管理如何做到全過程、全方位、精細化?
加強運輸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建設,健全全過程、全方位、精細化的安全管理長效機制,愈發重要。
①強化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嚴格落實企業主要負責人、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從業人員安全生產法定責任,強化企業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主體責任,健全企業安全生產責任追究機制,強化落實安全生產“一票否決”制度。
②強化安全運行監管能力。加強危險品等特殊貨類、交通高峰期等特殊時段、冰凍雨雪等惡劣氣象條件下的運輸安全監督管理,加強車輛動態監管和重點領域安全監管。
③強化安全生產基礎支撐。建立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建立健全事故統計分析制度,強化涉及安全應急等重點崗位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和資格管理。
④強化應急保障能力建設。完善運輸服務應急預案體系,加強各級交通運輸應急保障運力儲備,加強安全應急演練,提升運輸服務應急聯動能力;健全大面積航班、高鐵延誤以及鐵路重點物資運輸遲滯等預警機制,提高綜合運輸服務整體應急處置能力。
▇ 問題七:“互聯網+”與運輸服務如何融合發展?
為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指尖消費”需求,《規劃》從多個方面推動“互聯網+”與運輸服務融合發展。
①推動實現智慧運輸服務“一點通”。支持提供基于移動終端的鐵路、民航、公交運行動態信息及城市路況查詢等服務;推進綜合運輸服務“移動政務”平臺建設,加強政務公共信息向全社會開放。
②推動實現公眾出行支付“一卡通”。建立交通一卡通清分結算、服務價格、風險管控、績效評價等制度規則,鼓勵組建交通一卡通清分結算平臺,推動交通一卡通積極拓展小額支付、移動支付等服務功能。
③推動實現公共信息服務“一網通”。統籌公眾出行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以公眾出行服務網站、多媒體查詢、移動終端、可變信息板等多種形式,合理引導公眾出行。
▇ 問題八:運輸服務與關聯產業如何協同聯動?
圍繞培育壯大多業聯動產業集群,推動運輸服務與前后向、上下游關聯緊密產業的協同聯動,促進形成“運輸服務+”跨界融合發展新格局。
①推動運輸服務與制造業聯動發展。以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高技術船舶以及標準化運載單元和貨運車輛、多式聯運轉運設備等為重點,推動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運輸裝備制造跨國公司和產業集群。
②推動運輸服務與流通業聯動發展。加快構建便捷高效的綜合運輸服務體系和順達通暢城鄉物流網絡,支撐內貿流通創新發展。
③推動運輸服務與旅游業聯動發展。加強交通運輸與旅游行業間信息共享,完善主要旅游景區公共客運基礎設施,加強樞紐場站與旅游景區交通銜接,推動“快進慢游”的便捷運輸服務系統建設。
④推動運輸服務與農業聯動發展。探索建立以便捷交通為引導的農村社區空間布局、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模式,推動形成“三農”發展新格局。
▇ 問題九:如何凝聚合力促進重點任務落地?
針對《規劃》提出的重點工作任務,可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
①加強部門銜接協調,明確任務分工,落實工作責任;
②強化市場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市場主體參與規劃實施的積極性和能動性;
③優化政策環境,創新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加強資金使用監督管理考核;
④開展關鍵技術基礎研究、聯合攻關和示范應用,發展綜合運輸服務眾創空間;
⑤著力提升運輸從業人員服務意識、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加快培育一支愛崗敬業、服務規范、形象文明、誠實守信的從業人員隊伍;
⑥加強輿情監測與新聞宣傳,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及時回應公眾關切,深入推進交通運輸文化建設,為綜合運輸服務改革發展營造良好氛圍。